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特色】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扎根于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平台和自然科学知识平台,系统融合了当代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创新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和综合性,培养专业特色鲜明、实际操作能力突出的高级传媒应用型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推行“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新媒体设计和新媒体传播两个方向。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为社会亟需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领域。可以在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出版公司、广告机构、公关机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传媒相关的各类工作。
【行业服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通过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行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利用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开展防灾减灾舆情服务和科普服务,从2016年开始承担中国地震局涉震舆情监测工作,目前与四川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湖南省地震局、浙江省地震局、江西省地震局、贵州省地震局等6个省局签订舆情服务合作协议。
广告学(广告设计)专业 (本科)
专业详情:
广告学专业建立于2007年,为学校文科领域首批本科专业,其前身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学科背景涵盖广告学、设计学、美术学、传播学、新闻学,目前在校生290人。拥有非线性编辑、数字媒体、撮影撮像、虚拟演播等实训室等专业教学场所与设施,总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000余万元。依托视觉设计工作室、防灾减灾现代科普研究所,近年来,师生团队承担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的多项行业任务,取得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完成社会服务项目50余项。
培养目标:
广告学专业立足广告设计与传播、面向社会、服务应急;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强化平面设计、影视广告、视觉传达、音视频采、编、剪等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学生掌握广告学、设计学、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市场调研策划、广告创意设计、新媒体制作运营、融合媒介传播能力;能够从事广告创意策划、广告设计、数字媒体应用、融合媒体运营与传播、应急科普作品设计等工作。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品牌设计、展示设计、网络传播、广告媒体研究
就业方向:
能够从事传媒行业、设计行业、广告行业、数字媒体行业、文化创意机构、艺术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所需的媒体运营、新闻发布、企事业宣传、品牌创意与设计、文创产品研发设计、视觉交互设计、数据信息可视化等相关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专业介绍与课程安排】
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有着深厚学科积淀和教学实力的经典优质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1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名,博士6名。学科涉及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团队科研能力突出,教学质量优异。先后获得2013年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2014年优秀博士后成果奖,2015年防灾科技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防灾科技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防灾科技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廊坊市社会科学成果“佳作奖”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中国地震局项目7项,河北省教育厅项目9项。出版专著10部,编著教材7部。团队成员组成的“中国文学教学团队”2018年评为中国地震局局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获得2021年河北省课程思政优秀团队。先后又获得防灾科技学院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4人次,二等级3人次,三等奖3人次。获得防灾科技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16人次。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次,防灾科技学院优秀教师6人次。
在大学四年里,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同学们开设的课程有中国语言文学类、文艺理论类等专业核心课,同时为了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又开设了电脑图文图像、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技术、新闻采访与写作、语文教学能力、影视文学与创意写作、双创思维案例训练等实践类、技能类课程。各类课程经过多年建设,拥有省级双新创业课2门,校级金课2门,精品课8门,重点课10余门,深受广大学生的信赖与欢迎。
【实践条件与特色活动】
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拥有丰富的实践条件。目前运行中的实验室有摄影摄像实训室、影视文学与创意写作实训室、古典文献综合操作室、古籍数字化机房、人文小剧场、全媒体技术实训室等。又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特色活动,例如影视文学工作室的同学们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影像成果,形成了防灾减灾短视频、校园微电影、经典朗诵视频、生态民俗纪录片等系列品牌作品。在人文小剧场,同学们每年都定时推出四部自编自导自演的“感悟经典”话剧作品,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名片,展示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活力与风采。
【培养目标与素质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知行合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和文学审美、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影像采编和传播能力;了解应急文化相关知识,具有现代化办公技能,能够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语文教育与研究、行政事务、传媒业务,以及应急文化建设与传播、应急文艺创作与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就业能力与发展方向】
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率高。毕业生们既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又可以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秘书、行政等工作;既可以进行新闻出版行业的采写和编导工作,也可以开展新媒体行业的创作和策划工作。同时,每年都有不少优秀同学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全国各类知名大学的学术型或专业型硕士,成为母校的骄傲。